本篇文章5069字,读完约13分钟
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增长点和新焦点。它在整个外交形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其重要性日益突出。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届外交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改善中国外交格局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他强调,良好的公共外交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际形象,外交工作应该努力使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在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在形象上更友好,在道德上更有感召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立足于战略大局,首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整体外交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外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公共外交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肩负新的时代使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个
作为传统外交的延续和发展,公共外交通常由政府主导。借助各种沟通和交流手段,向外国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政策和相关措施。目的是获得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赢得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的根本利益。
公共外交具有以下鲜明特征:第一,广泛性。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各种双边和多边对话与交流,涵盖经济、教育、人文、媒体、科技、体育、军事等诸多领域。第二是互动性。公共外交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注重通过双向沟通达成理解和共识。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对公众舆论施加影响,公众舆论也对政府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第三,它是渐进的。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公共外交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量变来推动循序渐进、持续、持续的质变。第四,它是间接的。在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发挥更大的组织和促进作用,由媒体、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名人和普通民众牵头。
开展公共外交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国家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创造良好软环境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和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正在加速。一个国家的认知不仅受自身发展变化的影响,还受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以价值观、制度模式、政治理念和文化影响力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建设日益受到各国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视。新兴公共外交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国从战略高度增加了对公共外交的投资。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全面建设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让国内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和自己,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影响深远的长远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冷战思维的工作及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性,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怀疑依然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和“中国傲慢论”层出不穷。面对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国际社会通过公共外交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理理念、内外政策,树立和维护中国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形象,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内公众对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在空之前有所增加,参与塑造我国形象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维护我国利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外交工作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考虑他们的要求,寻求他们的支持。同时,中国各界对中国的国力、国际地位、作用和外交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引导公众客观了解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理性看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外交政策,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开放、包容、和平、理性的民族心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职责。
综上所述,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日益多样化、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公共外交必将成为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只有外交工作面向公众,面向社会各界,与公众舆论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把握主动权,使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在这方面,公共外交作为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媒体、国内政策与国际认知之间的桥梁,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公共外交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公共外交性质的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十分活跃。他们有效地配合了国家外交,在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开展对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和发展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在创新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指导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以及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中国特色外交思想,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对公共外交的性质、方向和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形势下,中国公共外交应努力贯彻上述指导思想,以坦诚开放的态度和行动塑造中国形象,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
第二,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旨在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公共外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它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以维护和促进国家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中国无意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无意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同时,中国致力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理解和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坚持平衡国内和国际利益。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内外部联系日益紧密,国内问题国际化和国际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公共外交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注重统筹规划,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局与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大局协调起来,坚持在国内国际大局中推进,对内对外兼顾。也就是说,在努力引导外国公众正确认识中国的同时,也要努力让国内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注重弘扬中华文明与吸收其他文明的有机结合。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们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倡导“和为贵”,重视“和人为善”、“同心同德”,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也是公共外交的应有之义。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强与各种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为公共外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确立了“以人为本、官民结合”和“官民结合、官民结合”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和遏制,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的大发展。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民间外交,大力促进对外交流,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江泽民同志承前启后。他进一步推动了全方位外交,赢得了更多的国际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公共外交。不久前,胡锦涛总统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胡主席本人通过访美前与美国主流媒体的联合书面采访、访美期间与奥巴马总统的访谈、出席美国友好团体的欢迎会和重要讲话、与中美企业家和青少年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向美国各界充分阐述了我关于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政策主张, 得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堪称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典范。 新形势下,全国人大、政府和政协在各自的领域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媒体、智库学者、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工商企业和各界人士也在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各部门、各地区相协调,国内外合作相协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利局面。
三
公共外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近年来,外交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外交大局,着力创新公共外交方式方法,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发展。
一是加强高层互访和重大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设计。围绕国家领导人出访、出席多边国际会议等机遇,我们将统筹安排各种公共外交活动,从不同角度阐述我的原则立场和政策主张。我们将积极利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两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充分展示国家形象和发展理念。世博会外交是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公共外交的最大亮点。我们在开幕式、中国国家馆日、峰会论坛和闭幕式期间,将公共外交元素精心融入我们的领导人活动中。通过推动外国领导人的参与,邀请100名发展中国家记者来华采访,安排采访世博礼宾大使和网民在线交流,协助驻外使领馆举办世博主题活动,扩大了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
二是加强舆论工作和公众交流活动。我们不断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每年定期召开近百次新闻发布会,在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发布权威信息。通过简报、讨论、联网和组织采访活动,外国记者在中国的工作得到了帮助和便利,帮助他们了解和客观报道中国。加强外交部和海外机构网站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公共外交。我们将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众开放日”,开放外交历史档案,拉近外交与公众的距离,倾听公众意见,汲取人民智慧。我们将为外交部搭建一个新平台,通过研讨会等形式与国内外政府高级官员、学术界和商界、媒体和公众见面。不久前发起的“兰亭论坛”活动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三是加强公共外交的制度建设。外交部在新闻司设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不断丰富其结构和职能,努力促进部内外的全面协调,指导驻外使领馆的公共外交工作,加强与各政党、全国人大、政协、商务、文化、教育、科技、媒体、智库等部门和领域的沟通联系。成立了一个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积极向外界介绍我对国情的概念,并解释我的政策建议。
四是加强公共外交干部队伍建设。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很强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能写会说、能深入分析形势、善于宣布政策的合格干部队伍。我们非常重视对各级外交干部的培训,要求外交人员实践“了解内、外、善于沟通”的基本技能。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与媒体和科研机构的人员交流,选拔了国内外重点专业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服务国内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启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将紧紧围绕峰会外交、大规模国内活动和重要时间点,广泛开展政策宣言,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优化公共外交日常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继续为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提供服务和便利,通过他们向世界全面、客观地传递中国的信息;鼓励更多的外交官进入社会,向公众介绍国际形势、中国国情和外交工作。支持和参与国内外举办的中文论坛和研讨会,通过权威平台发出中文声音;利用中国各部门和地方在海外开展的各种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加强与海外中资企业、海外侨胞和海外留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参与中国公共外交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将加强新媒体的使用,通过网络、手机等新载体与社会各界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公共外交正处于正确的时机,有许多事情要做。任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外事会议和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精神,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协调好国内外两个大局,协同国内有关部门加强战略规划,加大资源投入,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建设。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新局面。
(编辑:外交部长)
(原《求是》杂志2011年第4期)
标题: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地址:http://www.nl4h.com/nyxw/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