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29字,读完约11分钟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开始努力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国制造品牌迎来了“走出去”的最佳机遇。

关注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制造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开始参与国际竞争。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导致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很少有制造品牌在世界上广为人知。相比之下,在欧美,著名制造企业的品牌在世界上是知名的,甚至在日本和韩国,索尼和三星在国际市场上也是知名的。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这种品牌影响力的差异不仅影响到全球用户对中国制造业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到国内制造企业的利益。苹果iphone的利润分成比例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生产和销售iphone时,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通过设计和技术获得49.4%、34%和13%的利润分成,而中国负责制造的企业只能通过生产获得不到4%的利润分成。

名单还在继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生导师郑教授表示,中国目前还没有世界级的制造品牌。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积累时间短,中国发展经济的时间相对较短;第二,中国企业对“以顾客为中心”的先进营销理念了解不够,这一理念包括产品或服务对顾客的价值、满意度和忠诚度;第三,缺乏竞争环境,政府监管不力。目前,政府没有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对那些劣势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对于中国制造品牌的现状,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常陆表示,中国制造品牌与世界品牌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使中国制造品牌真正“走出去”,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

提升国产品牌的价值,就是提升国产品牌的含金量。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到今年的正式发布,都表明了各行各业提高“中国制造”含金量的决心。

国务院今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突破性发展,重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报价300024,购买)、航空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冯晓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含金量,这是中国制造企业和中国品牌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他认为世界公认的“德国制造”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目前,中国制造业正进入制造质量持续改进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相信中国制造业将像德国制造业一样迅速提高质量,并受到全球用户的青睐。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产业战略引领制造业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战略时表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水平将接近德日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业强国水平,并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二方阵。苗伟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世界各国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

在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和计划;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业需要长期从价值链低端发展,逐步向中高端发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发展”、“发展道路是什么”、“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等具体问题。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要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设备、农业机械设备、新材料、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信息技术领域的行业专家, 机器人和其他行业告诉《经济信息日报》,上述十个关键发展领域中的每一个都有更多的子领域需要关注。 一旦取得突破,不仅自身的发展水平会迅速提高,而且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也会得到促进。另外,以上十大产业产业链完整,上下游环节众多。核心区一旦开发,将逐步推动其他产业环节的发展。这意味着未来将会在上述十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和品牌有望以优异的产品质量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事实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联合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已经制定了扩大和壮大制造企业、提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计划。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领域,路线图指出,到2025年,我们要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并在相关国际市场中名列前茅。

一带一路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者

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含金量的重要举措,那么“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制造品牌“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

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最耀眼的明星。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和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登上了苏沪高铁;11月23日,他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举行会谈,推动中国铁路“走向全球”。李克强表示,中国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应与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相匹配,应积极探索马新高铁建设和马来西亚南部铁路建设等项目。此前已经落户的中泰、中印、中老等铁路项目,也让外界看到了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除了高铁,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也表现良好。目前,华为、小米、联想、易佳等国内手机制造商纷纷进入国际市场,并在印度、巴西和东南亚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以小米为例,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后,其在印度市场的销量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的销量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两倍,约占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4%。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联想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也令人印象深刻。联想的最新财务报告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联想在新兴市场的手机销量增长迅速。联想手机在中国境外的总销量同比增长295%,售出2470万部。与此同时,联想的平板电脑业务也表现出色,实现了反向增长。数据显示,其平板电脑业务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全球市场份额为6.3%,位居世界第三。联想的个人电脑市场份额也继续占据世界第一,并成功突破了20%的大关。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更多的中国制造业和中国品牌将完成“走出去”的关键转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特别顾问朱森迪认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许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国家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企业应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推动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走出去”。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我们的政府也看到了“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制造的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性。5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铁路、电力、化工、纺织、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行业有序地列为重点行业,这意味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实施,上述行业有望成为中国制造品牌走向世界的先锋。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制造业和中国品牌的最佳历史机遇。手机、冰箱、电脑等一系列中国制造产品的诞生和“走出去”,不仅是一个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标志,也是中国制造企业繁荣的保证。

魏建国认为,许多中国制造企业有实力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在大型机械设备制造领域,以徐工和三一重工(报价600031,购买)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世界先进的技术能力。高铁行业多次创世界第一,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金字招牌;在家电领域,有以海尔、长虹为代表的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品牌。尤其是海尔的洗衣机曾经被别人打上烙印。现在它在意大利、印度、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供应商,其他的都依靠海尔的品牌生存;在消费电子领域,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和品牌已经走向海外。华为的荣耀在欧洲等高端市场尤其畅销。在一些新兴领域,如大江无人机和兰斯科技(报价300433,购买)的代表性企业近年来出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序推进,这些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有望受益,并最终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市场,逐步建立自己的声誉和品牌价值。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国际合作创造捷径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振兴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和“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复兴战略”、法国的“未来工业法国”等等。专家建议,中国应利用全球制造业复苏的东风,寻找具有先进经验和互补合作的增长伙伴,为制造业升级开辟捷径。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这是加强与经贸关系密切的传统制造国合作的理想途径。例如,法国刚刚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频繁互访,并在协调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方面取得了突破。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马社表示,中国应该利用法国的先进技术和服务来满足中国“十三五”改革的需要,工业制造业的战略对接更加及时。

马社表示,“十三五”期间,在中国加快制造业改革的背景下,法国的“未来工业”计划可以与中国的“2025年中国制造”相衔接。法国工业代表表示,法国工业计划比德国“工业4.0”战略更适合中国国情。马莎表示希望尽快选择中国试点城市进行产业合作对接。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认为,鼓励发展高新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理念,与“德国工业4.0”和法国“未来工业”计划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并寻求生产模式的数字化。

据顾山介绍,一些法国企业已经率先与中国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例如,他说法国软件巨头达索系统公司与中国合作进行3d系统设计;施耐德集团就低能耗建筑与中国进行了接触,其他项目包括智能交通。

从当前大国关系的背景来看,中欧关系的受欢迎程度逐年提高,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经贸往来密切,投资和商务活动频繁,为制造业合作更具体的升级创造了条件。

在R&D制造业领域,欧洲专业平台有潜力与中国建立联系。在2015年6月第17届中欧领导人会议期间举行的创新合作对话中,双方就建立EU-中国联合资助机制达成共识,这一共识是在今年9月欧盟委员会科研创新专员莫达斯访华时正式宣布的。

中国科技部近日发布了中欧科研创新联合资助机制首轮项目征集计划,为深化双方科研创新合作奠定了基础。第一轮项目征集活动将帮助已成功入选地平线2020 2014/2015工作计划的中国申请人和已向2016/2017工作计划提交申请的中国机构向科技部申请联合资助。这项活动支持中国工业制造技术领域的机构,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空、空航空、能源、运输、先进制造、新材料等。实际上,它涵盖了“领先能力和工业技术”、“社会挑战(安全主题除外)”、“未来新兴技术”、“科学研究设施”、“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交流计划”和欧洲核能研究主题等领域的所有主题。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在资本运营层面,行业专家表示,在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欧洲的传统产业优势可以通过资本运营被我更多地利用。

跨境M&A咨询公司高岛资本的合伙人陈野对记者表示,“2025年中国制造”战略对欧洲制造业国家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中国制造能力的提高自然会挑战这些国家的传统优势领域。中国的高铁、港口机械和通信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如果欧洲国家处理得当,这也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欧洲经济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即使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实现大规模应用。最合适的方式是与中国公司合作,利用中国的资本和市场来扩大其全球业务的空空间。”

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陈野指出,中国企业收购欧洲企业是制造业升级的理想捷径。“这不仅是欧洲企业几十年的积累和现成的技术,也是稳定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更有意义的是,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加快国际化步伐,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结构。”陈野说道。

标题:全球制造业复兴下的中国抉择

地址:http://www.nl4h.com/nyxw/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