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22字,读完约5分钟
京津冀一体化之路
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合作互助”的原则,国家要求京津冀地区建立和完善生态调控体系,打破行政限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空间。
我们的记者王尔德在北京报道
京津冀环境治理加快。
“京津冀资源环境已超极限,自然生态系统已退化。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任务。”一位接近《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专家分析了《21世纪经济导报》。
据专家介绍,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合作互助”的原则,国家要求建立和完善生态调控体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空间。
为此,国家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到2017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基本完善,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到2020年,城乡公共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继续下降。
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位官员分析了《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土壤污染控制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没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规划纲要在环境控制中主要侧重于空气和水污染控制。国家没有提出新的治理目标,但在“大气十大”和“水十大”中重复了相关指标。”
成立京津冀空气污染防治协作组
作为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频发。2014年,pm2.5年均浓度为93 μ g/m3,超标1.6倍。
“从2014年近地面pm2.5浓度的卫星反演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和河南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连续、严重的pm2.5污染区。河南污染非常严重,部分地区年平均浓度接近130。河南省已于今年5月被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控制总体规划。”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所副研究员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控制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的空气污染,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能源局和交通部等8个部门成立了京津冀空气污染防治合作小组。
目前,合作小组正在共同编制《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以《规划纲要》为指导,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改善区域空燃气质量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规划已经全面启动。
实施“六河”河道走廊管理
在大气之外,水生态是京津冀地区亟待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
根据官方统计,北京的水资源严重短缺。2014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三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39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端缺水警戒线。
同时,该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三省市年平均超采67.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地面沉降漏斗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平原上1200公里的主要河流已经干涸。劣于五类水质的地表水比例超过30%。
据上述专家介绍,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国家建议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禁止发展高耗水行业,加快削减和淘汰高耗水行业的产能,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加强水资源的统筹配置,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实施地下水压力开采方案。
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水十条”,京津冀地区应在2016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的划定。
“在水质控制方面,国家提出实施清洁水行动,保护饮用水源,推进永定河、滦河、北运河、大庆河、南运河、潮白河绿色生态河道治理,实施白洋淀、衡水湖、七星海湖、南大港、北大港等湖泊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大官厅、密云、熊猫、玉桥水库的生态修复力度。上述专家透露。
专家进一步透露,国家建议尽快启动引黄工程建设,以治理渤海湾的环境污染,改善北戴河沿岸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渤海河流和排污口的环境控制。
建立联合防治污染控制机制
除大气和水环境外,京津冀其他生态环境要素也受到严重破坏。
据官方统计,该地区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土地开发强度偏高。湿地急剧萎缩,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严重,海洋生态不堪重负。因此,京津冀已成为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资源与环境超负荷矛盾最严重、生态防御联合治理要求最迫切的地区。
根据上述专家的意见,出于这个原因,国家提议通过联合预防和控制来控制污染。研究制定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法规,建立综合环境出入机制,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研究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海域跨境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环境联合监测、跨境执法、环境评估咨询和区域污染联合防控工作体系,建立海陆协调的海洋污染联动机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认为,要实施联合防控机制,就必须研究建立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以协调空气污染跨区域联合控制和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标题:京津冀将建立一体化的 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
地址:http://www.nl4h.com/nyxw/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