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0字,读完约4分钟

去年年底逐渐开始的网络匹配就像这次牛市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尽管监管机构最近一直在打击场外融资,但许多在线融资平台仍感到幸运,因为此次清理仅切断了部分资金来源,从互联网获取资金的p2p融资方式仍可持续。但昨天,证监会和网通办公室的公告无疑完全切断了这一思路。

7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天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通办公室)还通知各门户网站、网络平台和媒体单位全面清理所有股票交易的非法宣传和广告信息。

随后,7月13日,米、、钱、658金融等多家网上融资平台相继发布公告:“停止股票质押贷款中介服务业务”。然而,一些已经推出网上融资业务的p2p借贷平台也发出了内部紧急通知,要求撤回广告并完全暂停这项业务。

就这样,一夜之间,一度流行的网络集资业务宣告结束。

零点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有15个p2p借贷平台参与股票配售并有交易数据,交易规模约为15亿元人民币;2015年上半年,相应平台增加到60个,交易规模达到150亿元左右。

以目前最大的网上融资平台之一658金融为例,从2015年3月到5月,去年底上线的网上融资业务月增长率在60%~80%以上。尽管6月份的增速降至10%以下,但当月的交易规模也是8.5亿元。

然而,一些私人筹资公司直接从线下转移到网上,如投资赢。虽然用户从网上获得资金,但资金基本上是由筹资公司自己提供给筹资用户的,杠杆可以高达10-15倍。根据零一研究所的初步估计,今年上半年这种网络集资平台的规模估计在300亿到500亿元之间。

虽然网络配置在整个异地配置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其辐射人群广泛,其增长速度不可低估。即使在今年年初,许多在线筹资平台仍未停止。

一名从事基金批发业务的私营集资公司人士介绍,虽然监管部门从今年4月开始整顿场外集资,但后来通过“保护伞禁止令”切断了部分网络集资资金来源。然而,许多在线筹资平台仍然通过p2p产品从互联网和私营部门筹集资金。

"只要有需求,市场就依然存在。"这位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过去,私人集资公司的客户服务需要打数百个电话才能找到集资客户。目前,网络集资已经突破了传统民间集资模式下难以获得客户、成本高的问题,集资的供需旺盛。

日前,记者从多家网上融资平台了解到,虽然前一段时间由于大幅下跌,许多融资客户被迫平仓,但股市略有反弹,融资需求回升。但现在,证监会和国鑫办公室的两个通知似乎无疑切断了网上资金和网络配置的流量。

当本报记者致电几位从事网络集资业务的人士时,得到的回复无一例外都是“太突然”。对于这些伴随牛市出现的在线融资平台来说,他们没有想到会这么快面临转型或破产。

在过去的两年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窗口”中,许多民间金融玩法被转移到了网上市场。然而,在被命名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后,这些原本徘徊在灰色地带的做法被莫名其妙地“合理化”。

我还记得去年年底,当网络集资刚刚兴起的时候,它还打着“创新”的旗号招摇过市。利用股市回暖的势头,许多p2p平台推出了网上集资产品,一些专注于网上集资业务的平台也开始出现。

传统上,私募融资的门槛通常是100万元,而过去经纪业务的最低门槛是50万元,开户时间必须超过18个月。自去年以来,一些券商为了提高该市场的交易活动,逐步将起征点降低到10万元和20万元(不同券商的规定不同),开户期限也降低到6个月。

另一方面,网络集资业务继承了互联网金融门槛低、受众广的优良基因,最低参与门槛从1000元开始,网上操作不再受时间限制,可以一天24小时申请。同时,由于金额一般较小,网络分配也省略了信用审核环节。

就资金来源而言,网络筹资平台也很普及,通过私人筹资公司离线筹资,通过p2p产品在线筹资,并通过伞式信托从银行、信托和经纪公司获得资金。

在此之前,记者接触了很多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他们普遍认为“法律上没有禁止”。尤其是在监管机构今年频繁表示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后,这种观点似乎越来越大。因此,尽管网络分配一直存在争议,但它并没有停止发展。

当然,网络融资的兴衰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也可以看作是对目前出现的各种网络金融产品的一个警示——即网络金融的创新不应逾越。

标题:网络配资走向末路 “创新”亦不可踩过界

地址:http://www.nl4h.com/nyxw/4750.html